2025年,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迈出坚实步伐,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典型实践,加速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国家层面“双碳”目标的战略定力,更展现了通过系统性变革提升能源安全与生态适应能力的决心。
政策引领:跨区域协同与“1+N”框架成型
在政策层面,我国构建起“国家统筹+地方试点”的立体化推进机制。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作为全国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专项方案,首次将能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气候适应纳入统一框架。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高原区域将建成更具气候韧性的电力系统与交通网络,并探索与甘肃、青海等毗邻省区的联动机制,推动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创新。
与此同时,海南省以《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核心,搭建起“双碳”领域“1+N”政策体系,涵盖能源、工业、交通等7大重点领域及科技支撑、金融支持等7项保障方案。通过制定低碳岛建设路线图,海南正加速构建以电力零碳化、热力零碳化、终端电气化为特征的新型能源系统,力争2035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95%。
技术突破:储能规模化与智能电网升级
技术创新是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计突破一亿千瓦,标志着储能技术从“补充能”向“主体能”跨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达137.9吉瓦,其中新型储能占比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吉瓦。以新疆为例,其光伏基地通过“光伏+治沙”一体化模式,不仅实现沙漠边缘生态修复,更通过智能监控系统与散热优化设计,将高温天气下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升至85%以上。
智能电网建设同样取得突破。海南建成全国首个500千伏省域数字电网,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设备巡视、输电通道可视化巡检的机器代人,人工运维工作量减少80%。该电网已支撑7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并网,并完成332万千瓦集中式光伏与2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的接入服务。
实践样本:从高原到海岛的适应性探索
典型实践案例印证了气候韧性能源体系的可行性。在青藏高原,四川通过优化电力外送通道布局,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并加强骨干电网架构建设,使电网抗冰冻、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常态化的能源设施隐患排查与极端天气预测预警机制,全方位保障电力供应安全。
海南则以“清洁能源岛”建设为抓手,形成“核电+风电+光伏”的多能互补格局。昌江核电基地两台“华龙一号”机组将于2026年投运,届时核电占全省发电量比例将达50%;华能临高CZ1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后,年发电量达38.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15万吨;乐东莺歌海盐场光伏基地通过“光伏+水面”模式,实现年发电量3.2亿千瓦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将核电小堆技术应用于新兴产业,谋划打造锂电池材料制造、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集群。
全球视野:从区域示范到国际输出
我国气候韧性能源体系的构建,正从国内实践走向国际合作。海南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推动核电小堆技术“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先进核能解决方案;新疆“光伏+治沙”模式被纳入中亚能源合作框架,其研发的特高压压裂泵阀箱等技术已应用于中亚油气开发。
这场以气候韧性为核心的能源革命,不仅重塑了我国的能源结构,更为全球高海拔、沙漠化等敏感区域提供了可复制的适应性发展范式。从青藏高原到南海诸岛,从政策创新到技术突破,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是实现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