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上海,早高峰的陆家嘴不再被汽车长龙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数百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从楼顶垂直起降,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穿梭于城市上空,将通勤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15分钟。这场由低空经济引发的交通升级,正以“立体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重塑城市的运行逻辑。
低空经济的爆发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技术层面,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支持eVTOL连续飞行350公里;华为5G-A通感一体基站实现厘米级定位,可同时追踪500架飞行器。低空空域划分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深圳试点“动态空域分配”机制,企业申请航线仅需2小时。市场方面,2025年一季度低空经济规模达8200亿,无人机物流日均处理包裹超150万件,带动碳纤维、航空电机等200余个细分产业升级。
产业生态的完善是低空经济落地的关键。在成都,纵横股份、腾盾科创等企业形成集群,覆盖从飞控系统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美团无人机在深圳构建“15分钟航空圈”,配送效率较地面提升70%。基础设施层面,全国建成5000个垂直起降场,密度超过加油站;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亚米级导航,确保飞行安全。
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拥堵,更在于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规划“空中走廊”,连接写字楼、商圈与交通枢纽;在广州,无人机配送网络覆盖90%城区,减少30%地面物流车辆。当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城市将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生长”,形成“地面+低空+地下”的多维空间体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