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片区迎来交通变革里程碑——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出租车正式向公众开放运营,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技术突破:L4级自动驾驶重塑出行体验
此次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采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彻底取消主驾驶位,通过“车端智能+远程监控”双保险确保安全。车辆配备7个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及毫米波雷达,构建360度感知系统,可实时监测500米内行人轨迹,动态规划路径。试点期间,车辆在临港主城区58个点位(涵盖高校、商业区等)提供服务,日均接单量超200单,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仅3分钟。
运营创新:政策护航下的全流程服务
预约便捷:乘客通过“临港出行”小程序下单,支持固定点位上下车,覆盖每日8:00-20:00通勤时段;
定价透明:起步价16元/5公里,超出部分4元/公里,无等候费,较传统出租车更具性价比;
安全保障:每车配备远程安全员,可通过5G网络实时接管,且购买不低于500万元的商业保险,事故责任由企业先行赔付。
政策支持:制度创新赋能技术落地
临港新片区率先出台《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实施细则》,明确测试、示范运营、商业化全流程规范。企业需完成360小时无驾驶人道路测试,且紧急接管次数低于1次/百公里,方可申请运营牌照。此次获证的强生出租、赛可智能等企业,已投入5辆车开展服务,未来计划扩展至20辆,并探索与中欧班列衔接的跨境物流场景。
用户体验:从“尝鲜”到“日常”的出行革命
试点乘客反馈,车辆行驶平稳,变道、避让动作“丝滑”,但初期存在空调调节、手机充电等功能不足,企业正优化车载系统。数据显示,86%的用户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适合短途出行,72%的用户表示会优先选择。
未来展望: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临港计划2026年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全域覆盖,并拓展至冷链运输、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场景。同时,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探索与东盟国家的物流通道衔接,打造“临港—东南亚”无人驾驶货运专线。
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从单一出行到生态构建,上海临港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不仅为市民提供高效、安全的出行选择,更预示着: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智慧交通的“软实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