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小孩,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匡衡从小就热爱学习,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然而,由于家里太穷,匡衡连蜡烛都买不起。到了晚上,整个屋子漆黑一片,他根本无法读书。这可把匡衡急坏了,他常常望着窗外的月光发呆,心想:要是能有一丝光亮让我读书就好了。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突然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小洞,透过小洞,他看到邻居家的灯光隐隐约约地透了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他心想:如果我把这个洞再挖大一点,不就能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吗?
于是,匡衡悄悄地找来一把小锤子,小心翼翼地对着墙壁上的小洞敲了起来。随着洞越来越大,更多的灯光透了进来,照亮了匡衡的小书桌。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书,借着这微弱的光亮,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匡衡都会借着从墙洞里透过来的灯光读书。他的勤奋和努力没有白费,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匡衡的学问也越来越高。后来,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在朝廷中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