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地面交通陷入拥堵困境,低空经济正以“空中走廊”开辟新赛道。2025年,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试点eVTOL常态化运营,打造“空中出租车”网络,票价与高端网约车持平;合肥推出“低空之城”计划,实现载人飞行与物流全覆盖,形成“10分钟立体交通圈”。这场变升级后,是低空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
低空交通的核心优势在于“点对点”直达。传统地面交通受限于道路网络,而eVTOL可垂直起降,直接连接城市地标、商圈与交通枢纽。以深圳为例,从福田CBD到宝安机场的空中航线仅需8分钟,较地面交通节省70%时间。技术突破是低空交通落地的基石:亿航EH216-S获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其八轴十六桨设计确保安全性;哈工大研发的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续航突破300公里,为偏远地区提供低成本运输方案。
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是低空交通的挑战。空管委推动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深圳试点“监管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特定区域内测试新技术;华为研发的5G-A通感一体基站,可同时追踪200架飞行器,定位精度达10厘米。商业模式上,企业探索“按需付费”与“会员订阅”结合的模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低空交通的普及将催生新职业与产业链。飞行器维修、空域调度等岗位需求激增,预计2030年创造1200万个就业机会;武汉、深圳形成“制造+运营+数据”全产业链,飞行汽车连接器国产化率达90%。当eVTOL成为日常通勤工具,城市将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生长”,特大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点位组团式发展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