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朔州,一场以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这座曾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将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料转化为新型建材、路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低碳发展之路。
技术突破:从废料到资源的华丽转身
朔州每年产生煤矸石约4000万吨、粉煤灰约800万吨。传统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土地,更污染环境。为此,当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煤矸石制陶粒、粉煤灰提取铝硅氧化物等技术。例如,朔州某建材公司利用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年消耗废料120万吨,产品抗压强度达MU15级,远超传统黏土砖。而粉煤灰通过浮选工艺,可提取氧化铝、二氧化硅等原料,用于生产陶瓷、玻璃等产品。
产业升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朔州规划建设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引进23家相关企业,形成“煤-电-材”闭环产业链。园区内,电厂的粉煤灰直接输送至建材厂,煤矸石则用于生产路基材料,废弃物利用率达92%。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85亿元,固废利用产业贡献税收4.2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政策驱动: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量
朔州市政府出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对固废利用企业给予电费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同时,推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煤矿企业配套建设矸石充填系统,将采空区回填与土地复垦结合,年减少矸石排放量300万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8%,较2020年提升23个百分点。
生态效益:减碳与环保的双赢
通过固废资源化利用,朔州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2万亩。此外,煤矸石制路基材料替代传统碎石,每公里道路建设可降低碳排放15吨。在平鲁区,利用粉煤灰生产的生态修复材料,已成功治理矿山裸露面3000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
示范效应:从朔州到全国的经验输出
朔州的实践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样本。其“政企研”协同创新模式被写入《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固废利用标准体系获国家发改委认可。目前,朔州已与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共建固废利用技术联盟,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
从“黑色污染”到“绿色财富”,朔州以技术为笔、以政策为纸,书写工业固废资源化的新篇章。这场变革不仅证明:资源型城市可以摆脱“挖煤-排废”的旧模式,更彰显出中国在“双碳”目标下,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