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浙江环保服务企业以“科技赋能,绿色贸易”为主题,在印尼雅加达环保展上集中亮相,12家企业携膜法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智能监测等前沿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环保产业的全链条实力。这场展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窗口,更是浙江环保服务深耕东南亚市场、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的里程碑。
展会破局:从技术展示到订单落地
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中,浙江企业通过“智能水务系统”“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创新方案,吸引印尼及东南亚专业观众超万人次。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展示的“一体化海水淡化技术”,可日产淡水10万吨,解决沿海工业区用水难题;兴源环境推出的“全阶段水处理定制化服务”,结合印尼热带气候特点,优化污水处理流程,降低运维成本30%。展会期间,多家印尼企业与浙江展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涉及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订单总额预计突破5亿元。
标杆项目:技术落地印尼的实践样本
浙江环保服务的“印尼故事”早已写下多个标杆案例。2023年,德创环保承接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4×630MW火力发电厂脱硫工程,4套脱硫系统通过168小时试运行,SO₂排放浓度≤100mg/Nm³,脱硫效率达97.5%,获印尼能源部“最佳环保合作项目”称号。2024年,开创环保中标印尼某镍铬合金公司千万级污水处理项目,采用“生物滤池+膜处理”技术,将重金属废水回用率提升至85%,年节约用水成本超2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宁波太极环保将自主研发的“DS燃净热能回收系统”应用于印尼青山园区,通过余热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该项目被纳入中印尼“绿色产能合作”示范工程。
模式创新:从设备出口到全链条服务
浙江环保服务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解决方案输出”能力。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在印尼设立分公司,提供环境认证、碳足迹核算等服务,助力当地企业符合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泰来环保则以“热解气化装备”为核心,为印尼泗水市设计“垃圾处理+发电”模式,日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发电量达1.2亿度,相当于种植6万棵冷杉的固碳量。
这种“技术+服务+运营”的全链条模式,使浙江企业从单纯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环保基础设施运营商。正如印尼环境部官员所言:“浙江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
政策驱动:绿色贸易与“一带一路”协同
浙江环保服务的“印尼突围”离不开政策支持。浙江省商务厅连续三年组织企业“抱团出海”,通过展会补贴、海外仓建设等举措降低企业国际化成本。2025年,浙江出台《环保服务“走出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印尼、越南等国建设5个环保技术转移中心,重点推广海水淡化、土壤修复等领域技术。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环保企业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等建立战略合作,参与制定《印尼工业园区环保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未来图景:从东南亚到全球绿色网络
随着浙江环保服务在印尼的深耕,其技术辐射效应正逐步显现。在雅加达湾,杭州水处理中心建设的海水淡化工厂,每日为周边工业区供应淡水5万吨;在加里曼丹岛,兴源环境实施的“红树林修复+固废处理”项目,既保护海岸线生态,又年处理固废20万吨。
这场以技术为笔、以合作为墨的绿色实践,正绘就浙江环保服务在国际舞台上的新画卷。从设备出口到标准输出,从项目合作到生态共建,浙江环保企业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不仅为印尼带来清洁环境,更为全球环保产业注入中国智慧。正如印尼环保协会主席评价:“浙江模式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双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