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街道开展“生态小卫士”主题活动,150余组家庭通过旧物改造、生态实践等形式,将环保理念从课堂延伸至社区,构建起“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环保新格局。
旧物新生:创意工坊点燃绿色创意
活动首站设立“变废为宝”工坊,孩子们利用废旧塑料瓶、纸箱制作生态瓶、笔筒等手工艺品。在志愿者指导下,80个透明生态瓶中,水草与小鱼共生,成为桌面上的“微型生态圈”。更令人瞩目的是“垃圾分类大冒险”游戏,通过模拟投放、知识问答,孩子们在15分钟内完成200公斤可回收物的精准分类,正确率达92%。
生态实践:从课堂到田间的环保启蒙
洪门街道创新打造“1+3”环保实践模式:1个生态教育基地联动3所中小学。在洪门村生态实践基地,孩子们亲手种植薄荷、罗勒等香料植物,学习“厨余堆肥”技术,将果皮菜叶转化为肥料。基地数据显示,活动开展后,周边村庄垃圾减量率提升25%,农药使用量下降18%。
积分激励:“生态银行”激活长效参与
为破解“环保一阵风”难题,洪门街道推出“生态银行”积分制。孩子们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旧物捐赠等行为积累积分,可兑换绿植、文具等礼品。试行3个月来,已有420户家庭开通“生态账户”,累计兑换物品1200余件,形成“行动-积分-反馈”的良性循环。
家校社共育:环保基因深植成长沃土
活动特别设置“家庭环保挑战赛”,要求亲子共同完成“一周零废弃午餐”“节水节电日记”等任务。据调查,86%的家庭在活动后延续了环保习惯,如自带水杯、使用环保袋等。洪门小学教师李娜表示:“孩子们现在会主动提醒家长分类垃圾,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效应远超课堂教育。”
结语:播种绿色,收获未来
洪门街道的实践证明,环保教育需构建“认知-实践-激励”的闭环体系。当孩子们在生态瓶中观察生命循环,在堆肥箱旁见证物质转化,环保意识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这场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环保行动,正为洪门街道乃至连云港市播撒下绿色的希望种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