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重庆市交通局与低空经济领域领军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空地协同"新阶段。此次合作以"智慧交通指挥中枢+低空物流航线网"为核心,旨在构建覆盖城市、山区、水域的全场景立体交通体系。
技术融合:5G-V2X与无人机管控系统无缝对接
项目首期在渝中半岛至大足区建设3条低空物流干线,采用5G-V2X技术实现无人机与地面车辆的数据互通。通过部署1200个智能路侧单元,地面车辆可实时接收无人机运载的医疗物资、紧急配件等货物的空投坐标,误差控制在20厘米内。试点区域已实现"15分钟空投+30分钟地面接驳"的极速配送,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3倍。
场景突破:从山区救援到长江航道监测
应急救援:在武隆喀斯特地貌区部署系留无人机,可24小时悬停提供通信中继,解决传统直升机无法抵达的"盲区"问题;
长江航道:利用氢燃料无人机对主城区至涪陵段进行AI巡检,实时识别非法采砂、船舶违规行为,数据回传效率较人工巡逻提升50%;
文旅创新:洪崖洞至磁器口航线开通低空观光,搭载VR设备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可模拟"飞越两江"沉浸式体验。
产业联动:催生千亿级"空地经济"生态圈
合作推动重庆形成"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两江新区入驻15家无人机企业,本地配套率达85%;永川设立西南首个无人机驾照培训中心,年培训量突破2000人;保险机构推出"低空物流责任险",覆盖超3000架次飞行。数据显示,试点区域物流成本降低18%,交通事故率下降23%。
专家解读:成渝模式开启交通新范式
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指出:"重庆的实践证明,智慧交通与低空经济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地面网+低空网'的数据互通,重构城市运输的时空结构。"随着《重庆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办法》出台,成渝有望在2026年建成覆盖200公里半径的"1小时低空经济圈",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立体交通解决方案。
从山城到空中,从物流到救援,成渝首创的"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模式,正以技术创新重塑区域发展格局。这场立体化的交通革命,不仅为重庆插上"数字翅膀",更预示着: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空地一体化能力的竞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