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中国核电以技术创新与生态实践交织的笔触,在东海之滨与南海之畔绘就一幅清洁能源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画卷。
理念升华:从“3C”到“共治共生共荣”
中国核电将“两山”理念融入发展基因,提出“共治、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保护新“3C”理念。这一理念将利益相关方从政府、合作伙伴、社区公众拓展到地球所有生命体,将传统以人为本的环境责任观升华为以生命为本的生态保护观。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国核电在项目选址、设计、建设到退役的每个阶段,均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打造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环境友好型核电厂”。
生态实践:从白鹭归来到珊瑚保育
核电实践的生态效益直观可见。大亚湾核电站通过生态恢复措施,让“环保鸟”白鹭在投产后重返基地,其周边海域97.1%的水质指标达国家Ⅰ、Ⅱ类标准,成为核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在海南昌江,海南核电二期项目移植珊瑚6.65万株,重建5.3公顷海底生态家园,并创新“贝蚝套养”模式,利用核电温排水余热养殖白蝶贝,既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又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福建漳州核电项目则采用盾构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施工期悬浮泥沙影响范围,确保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温升高不超过1℃,让核电厂的钢筋铁骨与红树林的盎然绿意和谐相融。这些案例证明,核电建设可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手段,将生态扰动降至最低。
低碳价值:从减排数据到产业赋能
核电的低碳优势是其践行“两山”理念的核心支撑。数据显示,核电全生命周期度电碳排放仅6.5克CO₂/kWh,远低于煤电的751-1095克和气电的403-513克。中国核电旗下26台在运机组累计贡献清洁电力超1.9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5.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5.5亿吨,生态效益等同于植树造林530万公顷。
更为关键的是,核电通过“核能+”多用途应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秦山核电利用剩余热功率为海盐县提供核能供暖,惠及4000户家庭,年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江苏核电蒸汽供能项目每年为连云港石化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并节省70多万吨碳排放指标,为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路径。
公众参与:从生态科普到共富实践
中国核电创新公众沟通模式,将生态科普与核电科普跨界融合。三门核电通过“央企+地方+村级”党组织联动,在三核村打造“零碳共富”样本:建设18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1800万度,剩余电量交易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免费为低收入农户安装屋顶光伏,每户年增收2000元;打造零碳智慧果蔬大棚基地,推动村集体收入从14万元跃升至百万元以上。
这种“生态+产业”的帮扶模式,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真正实现同频共振。正如村民王趣英所言:“每月供暖费省了30%,再也不用挨冻搓手。”核电的温暖,不仅体现在供热管道中,更流淌在乡村振兴的脉络里。
全球视野:从中国实践到世界方案
中国核电的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其“避免-减少-减缓-补偿”的阶梯型保护思路,在云南风电场、纳米比亚湖山铀矿等项目中得到应用,通过科学选址、严格环保标准,将生态扰动降至最低。在COP15等国际舞台上,中国核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获得广泛认可,彰显中国企业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